“这不是谈判,而是命令,是强加于人。”9月23日,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录音讲话中直指美国,为任何可能的核谈判定下强硬基调。他明确表示,伊朗不会在铀浓缩问题上“屈服于压力”,并重申伊朗不需要核武器。
就在哈梅内伊讲话的当天,伊朗外长阿拉格奇还在纽约与英、法、德三国外长会晤,商讨如何挽救濒临崩溃的核协议。这一冷一热的对比,勾勒出伊朗核问题的复杂本质。
01 历史回响:从协议达成到制裁重启
2015年7月,伊朗与美国、中国、俄罗斯、英国、法国和德国达成历史性的伊核问题全面协议(JCPOA)。当时,伊朗同意限制其核活动,以换取国际社会解除经济制裁。
这一平衡在2018年被打破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协议,并重新对伊朗实施严厉制裁。
展开剩余79%作为回应,伊朗逐步恢复核活动,并将铀浓缩纯度提升至60%。
2025年6月,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以19国赞成、3国反对的表决结果,正式认定伊朗未能履行核保障监督义务。这是20年来IAEA首次对伊朗作出此类裁定。
作为反制,伊朗政府随后宣布将建造一处新的铀浓缩设施。
02 技术争议:60%浓缩铀的和平与军事界限
哈梅内伊在讲话中强调,伊朗的浓缩铀纯度可以达到60%,并不追求西方所谓制造核武器所需的90%高纯度浓缩铀。
他列举了浓缩铀在伊朗的和平用途:“浓缩铀已广泛应用于农业、工业、医疗、环境等领域,包括发电。” 这一说法与技术事实相符:60%浓缩铀确实可用于医疗同位素生产,而武器级核材料则需要90%以上纯度。
IAEA的最新报告却指出,在伊朗三个未申报地点发现了人造铀颗粒。而伊朗并未就这些材料的存在提供可信解释,并试图清理相关现场,阻碍核查工作。
这些未申报的铀痕迹,成为西方怀疑伊朗可能曾秘密发展核武器计划的关键证据。
03 地缘博弈:制裁失效与东方突围
西方制裁并未能迫使伊朗屈服。IAEA总干事格罗西承认,自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以来,伊朗的核计划取得了“显著发展”,并且成功绕过西方制裁。
伊朗通过自主研发、供应链替代和区域合作等手段,建立了自主的核工业体系。数据显示,伊朗已开发出五种新型先进离心机,大幅提升了铀浓缩能力。
在经济领域,伊朗采取了一系列规避制裁的策略,包括扩大国内制造业、发展与中俄等国的贸易网络。2023年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(SCO),加速了与全球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。
2025年9月,伊朗总统莱希再次强调要借鉴BRICS成员国的经验进行科技发展。专家认为,伊朗作为拥有世界第二大天然气储量的国家,有望通过建设连接东西方的能源走廊,进一步削弱西方制裁的效果。
04 未来走向:边缘政策与博弈底线
当前的美伊对峙已形成典型的“鸡尾酒博弈”格局。美国及其欧洲盟友要求伊朗全面停止所有级别的铀浓缩活动,而伊朗则强调适度开展铀浓缩活动是其“不可剥夺的权利”。
哈梅内伊在讲话中特别提到,美方官员近日要求伊朗放弃短、中、远程导弹,意图剥夺伊朗在遭到袭击后打击中东地区美军基地的能力。这一要求触及了伊朗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。
分析显示,伊朗正在执行一种边缘政策(Brinkmanship),即通过逐步逼近红线而非直接跨越的方式,最大化自身谈判筹码。
IAEA理事会会议为未来重启制裁机制埋下伏笔。根据2015年伊核协议条款,任何成员国要求恢复联合国制裁的权利将于2025年10月到期,这为接下来的博弈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。
随着联合国安理会未能通过继续解除对伊朗制裁的决议草案,德黑兰的街头,核能宣传画随处可见,上面写着“核技术是国家的权利”。
而在纽约联合国总部,伊朗外长与欧洲国家外长的会晤仍在不定期举行。一位欧洲外交官私下感叹:“我们都在避免最坏情况,但谁都不知道底线在哪里。”
伊朗已经掌握了铀浓缩技术,拥有“数十名甚至数百名铀浓缩专家”,这意味着无论外部压力如何,伊朗的核计划已进入不可逆转的阶段。
发布于:河北省